便攜式植物氣孔計是一種專門用于測量植物葉片氣孔導度的科研儀器,在農業科研、教學、園藝研究及林業研究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價值。該儀器通過定量分析氣孔行為,可準確計算出氣孔阻抗、氣孔導度、蒸騰速率等關鍵生理參數,同時集成空氣溫濕度、葉面溫度、光合有效輻射(PAR)等環境因子的同步監測功能。
核心工作原理基于循環擴散理論,通過測量葉片表面濕度梯度或水蒸氣壓差,結合已知擴散系數計算氣孔導度。例如,FS-3080C型采用瑞士進口高精度數字傳感器,可在-20℃至80℃范圍內實現±0.2℃的溫度測量精度,濕度測量誤差控制在±3%以內;AP4型則配備Vaisala濕度傳感器,分辨率達0.1%RH,確保數據采集的穩定性。
1、儀器開機與參數設置
連接設備:將葉室、傳感器通過連接線與主機連接,確保接口牢固(部分便攜式儀器為一體化設計,可省略此步)。
開機:長按電源鍵啟動主機,等待系統自檢(通常1-2分鐘,屏幕顯示傳感器狀態)。
設置參數:根據測量需求調整參數,如:
測量模式(穩態/動態,穩態適用于多數葉片,動態響應更快);
葉室類型(根據葉片大小選擇匹配的葉室,確保葉片完q覆蓋測量窗口,無邊緣漏光/漏氣);
測量間隔(手動單次測量或自動連續測量,連續測量需設置時間間隔,如10秒/次)。
2、葉片固定與葉室閉合
取待測葉片,輕輕展開(避免折疊或損傷),將葉片平整放入葉室測量窗口中央,確保葉片完q覆蓋窗口(不超出邊緣,也不小于窗口,避免空氣直接流通)。
緩慢閉合葉室,扣緊卡扣(力度適中,避免夾傷葉片,同時保證葉室密封,可觀察主機是否顯示“密封良好”提示)。
等待葉片適應:閉合葉室后,葉片可能因環境變化(如遮光、濕度變化)出現氣孔狀態波動,需靜置30秒-2分鐘,待屏幕顯示數據穩定(如CO?濃度、濕度曲線趨于平緩)。
3、數據測量與記錄
手動測量:按主機“測量”鍵,儀器開始采集數據(屏幕實時顯示氣孔導度、蒸騰速率、胞間CO?濃度、葉片溫度等參數),10-30秒后數據穩定,按“保存”鍵存儲,記錄編號(對應葉片信息)。
連續測量:選擇“自動”模式,儀器按設定間隔自動測量并保存,適合觀察氣孔動態變化(如光照變化下的響應)。
重復測量:同一葉片建議測量3-5次(每次需重新打開葉室,讓葉片短暫恢復后再閉合),取平均值減少誤差;不同葉片需更換葉室或清潔測量窗口(避免殘留汁液影響傳感器)。
4、數據讀取與存儲
單次測量完成后,屏幕會顯示當前數據,包括:
核心指標:氣孔導度(Gs,單位mol/m²?s)、蒸騰速率(Tr,單位mmol/m²?s);
輔助指標:葉室溫度、濕度、CO?濃度、光合有效輻射(部分儀器內置)等。
數據存儲:儀器自動保存至內部存儲器,可通過USB接口連接電腦導出(需安裝配套軟件),或直接在儀器上查看歷史記錄(按“查詢”鍵翻閱)。
5、測量結束與儀器收納
完成測量后,先打開葉室,取出葉片,清潔葉室內部(用軟布擦拭窗口,去除汁液或灰塵)。
按電源鍵關機,斷開連接線(若有),將葉室、主機放入專用保護箱,避免擠壓傳感器。
